基于生物气候因子聚类的植物群组划分及其中国生物群区模拟

被引:5
作者
黄康有 [1 ,2 ]
郑卓 [2 ]
LFranois [3 ]
管东生 [1 ]
RCheddadi [4 ]
郑艳伟 [2 ]
魏金辉 [2 ]
许清海 [5 ]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3] Unité
[4] Institut
[5]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物气候群组; 植物功能型; 生物群区; CARAIB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研究基于10′×10′空间分辨率运用GIS软件对中国植被分布地理配准数字化,提取获得196个优势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内插相关的气候因子,运用分位数函数计算获得各个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阈值;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气候群组(BAGs)的分类方法,对196个优势植物气候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划分出29个BAG组,包括13个乔木组(6个常绿阔叶和2个落叶阔叶群组,4个常绿针叶和1个落叶针叶群组)、10个灌木组(5个常绿灌木和5个落叶灌木群组)和6个草本组。本研究的BAGs划分是建立在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定量气候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因此,通过计算获得BAGs气候阈值(包括每日温度变化幅度、地表霜冻频率、月均温度、月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5℃年积温等),运用生物圈碳循环CARAIB模型,模拟出中国19个生物群区的现代潜在分布。模拟结果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尤其较详细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但由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以及热带原生植被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使得模拟结果比该地区的原生植被地理分布的实际面积偏大。总体而言,本研究获得的29个生物气候群组对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分布提供了理想的分类依据,其气候阈值也是进行过去和未来生物群区模拟的重要参照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99 / 21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Biospheric carbon stocks reconstructed at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omparison betwee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using prescribed and compu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J] .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2002 (1)
[12]   A high-resolution data set of surface climate over global land areas [J].
New, M ;
Lister, D ;
Hulme, M ;
Makin, I .
CLIMATE RESEARCH, 2002, 21 (01) :1-25
[13]  
Stochastic generation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nd effects on global models of water and carbon cycl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s[J] . B. Hubert,L. Francois,P. Warnant,D. Strivay.Journal of Hydrology . 1998
[14]  
Reconstructing biomes from palaeoecological data: a gener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uropean pollen data at 0 and 6 ka[J] . Colin Prentice,J Guiot,B Huntley,D Jolly,R Cheddadi.Climate Dynamics . 1996 (3)
[15]   TOWARD A RULE-BASED BIOME MODEL [J].
NEILSON, RP ;
KING, GA ;
KOERPER, G .
LANDSCAPE ECOLOGY, 1992, 7 (01) :27-43
[16]   基于植物分布地形格局的植物功能型划分研究 [J].
沈泽昊 ;
张新时 .
植物学报, 2000, (11) :1190-1196
[17]   根据花粉模拟的中国植被及6 000 a BP植被制图的初步探讨 [J].
于革 .
植物学报, 1998, (07) :84-93
[18]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J].
张新时 .
第四纪研究, 1993, (02) :157-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