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成效与益贫机制构建

被引:15
作者
向从武 [1 ,2 ]
冯伟林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
[2] 长江师范学院
关键词
西南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益贫机制;
D O I
10.13713/j.cnki.cssci.2019.03.022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20202 ;
摘要
基于生态功能的约束与地域资源特色,西南民族地区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影响旅游扶贫效果的问题,主要有:将旅游扶贫等同于旅游开发、"旅游飞地"现象突出、社区与贫困人口的参与未被重视和贫困人口的受益主体地位未得到保障等。为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需要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构建完整的本地化旅游产业链,设计有益于贫困人口受益的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扶贫利益共同体的建构及行动逻辑:基于塘约村的经验 [J].
谢治菊 .
贵州社会科学, 2018, (09) :156-163
[2]   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权力认知研究——基于“赋权-限权”角度 [J].
王进 ;
周坤 .
旅游科学, 2017, 31 (05) :32-45
[3]   基于社区参与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构建——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例 [J].
冯伟林 ;
冉龙权 .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 (16) :304-307
[4]   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模式研究 [J].
冯伟林 .
改革与开放, 2016, (03) :45-47
[5]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如何优化效果?.[N].李林;.中国民族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