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朗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

被引:141
作者
曾普胜 [1 ]
李文昌 [2 ]
王海平 [3 ]
李红 [1 ]
机构
[1] 云南财贸学院资源环境系
[2]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印支期; 超大型斑岩铜矿; 普朗; 云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普朗斑岩铜矿位于云南西北晚三叠世义敦岛弧南段的滇西中甸弧内。义敦岛弧北部产有著名的呷村式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南部大量发育斑岩型铜矿床,普朗斑岩铜矿床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普朗矿床由南、北两个复式岩体(矿段)组成,两个矿段均由一系列NW向构造控制的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小岩株组成,是普朗铜矿区的主体,探明铜矿石量1.6亿吨,铜平均品位0.57%,铜金属量114万吨,伴生金金属量28.80吨,金品位0.18g/t;钼6399吨,品位0.004%。普朗斑岩铜矿床远景储量400万吨以上,为一个具有超大型规模远景储量的斑岩型铜矿床。普朗斑岩体容矿围岩SiO2>56%,MgO 1.34%~2.73%,Sr 661×10-6~909×10-6,Y 10.78×10-6~17.92×10-6,Yb 1.07×10-6~1.87×10-6,LREE富集,δEu 0.83~0.93,Sr/Y比值22~64,K2O/Na2O比值0.52,具有与洋壳俯冲产生的埃达克岩(Ⅰ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普朗斑岩铜矿形成于印支期,在我国斑岩铜矿床中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带,如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玉龙斑岩带等;也不同于古亚洲成矿域的海西期斑岩铜矿带,如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带,以及中国东部的燕山期斑岩铜矿带,如德兴斑岩铜矿),无论对中甸岛孤带的基础地质还是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研究,该类矿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朗斑岩铜矿床含矿黑云石英二长斑岩的钾硅酸盐化(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的成矿热液活动时间为235.4±2.4Ma~221.5±2.0Ma之间,石英-辉钼矿阶段的辉钼矿成矿(Re-Os)年龄大致为213±3.8 Ma;对矿区主矿体的热液黑云母单矿物的40Ar/39Ar测年,无论是含铜钼的矿化岩体,还是仅含铜的斑岩体,其成矿年龄(坪年龄)变化于为214.58±0.91Ma至216.0±1Ma之间,与辉钼矿Re-Os年龄非常接近,为晚三叠世诺利期。这表明普朗斑岩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在印支期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989 / 10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中甸岛弧带构造格架及斑岩铜矿前景
    曾普胜
    王海平
    莫宣学
    喻学惠
    李文昌
    李体刚
    李红
    杨朝志
    [J]. 地球学报, 2004, (05) : 535 - 540
  • [2] 滇西北中甸斑岩及斑岩铜矿
    曾普胜
    莫宣学
    喻学惠
    侯增谦
    徐启东
    王海平
    李红
    杨朝志
    [J]. 矿床地质, 2003, (04) : 393 - 400
  • [3] 点苍山新生代推覆构造的确立及其地质意义
    沙绍礼
    [J]. 云南地质, 2002, (03) : 250 - 255
  • [4] 两类埃达克岩(Adakite)的判别
    朱弟成
    段丽萍
    廖忠礼
    潘桂棠
    [J]. 矿物岩石, 2002, (03) : 5 - 9
  • [5] 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
    杨岳清
    侯增谦
    黄典豪
    曲晓明
    [J]. 地球学报, 2002, (01) : 17 - 24
  • [6] Carius管溶样-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准确测定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地质年龄
    杜安道
    赵敦敏
    王淑贤
    孙德忠
    刘敦一
    [J]. 岩矿测试, 2001, (04) : 247 - 252
  • [7] 滇西北中甸地区的铜金找矿远景
    曾普胜
    李红
    罗锡明
    杨伟光
    [J]. 黄金地质, 2000, (03) : 13 - 18
  • [8] 洱源地区三叠系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刘宇淳
    李志伟
    [J]. 云南地质, 1999, (04) : 405 - 412
  • [9] 四川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其与现代海底硅质烟囱比较研究
    侯增谦
    吴世迎
    T.Urabe
    [J]. 地质论评, 1996, (06) : 531 - 540
  • [10] 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方法研究
    杜安道
    何红蓼
    殷宁万
    邹晓秋
    孙亚利
    孙德忠
    陈少珍
    屈文俊
    [J]. 地质学报, 1994, (04) : 339 -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