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村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有效路径——基于西藏D村脱贫经验的考察

被引:7
作者
徐晓军
孙权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深度贫困; 集体化村庄; 贫困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处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西藏D村,为摆脱村民因原子化的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实现精准脱贫的困境,采用集体化村庄的形式,打造集体产业、激活村民的市场意识,带领村民实现了从依赖国家政策性补贴转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转变。不仅快速稳定脱贫,而且集体主义价值认同同步形成并强化,有效推动了村庄集体经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这种以唤醒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村庄集体化脱贫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农村社区发展的成功样本,不仅对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且对全国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 [J].
葛志军 ;
邢成举 .
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157-163
[2]   集体化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 [J].
冯道杰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 (09) :62-71+146
[3]   从集体化到新型集体化:关于中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研究文献的综述 [J].
李峰 ;
王新霞 ;
贾小玫 .
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5 (08) :123-126
[4]  
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J]. 周晓虹.中国研究. 2005(01)
[6]  
比较与争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夏伟东,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