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19
作者
马国飞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机构
[1]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台兰河; 雪岭云杉; 灌木; 草地; 水源涵养;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8.01.033
中图分类号
S715 [森林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为了研究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选择台兰河上游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雪岭云杉林、灌木林、草地植被,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及综合性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云杉林林冠截留能力优于灌木林,穿透降雨量及林冠截留量平均值均大于灌木林。除草地外,各样地枯枝落叶未分解层平均厚度均大于半分解层,云杉林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和蓄积量明显大于灌木林,不同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半分解层的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均高于未分解层,云杉林枯枝落叶层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均高于灌木林,灌木林和云杉林的枯枝落叶未分解层有效拦蓄量均高于半分解层。不同植被类型平均土壤容重大小表现为草地>灌木林>云杉林,土壤孔隙度的平均值大小则与之相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含水量及非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云杉林>灌木林>草地,而不同植被类型30cm深土层的蓄水能力变化则存在差异。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在181.06~237.63mm,综合、有效水源涵养能力均表现为云杉林>灌木林>草地,其中土壤层的涵养贡献率最大,总有效蓄水量远小于总持水量。综上所述,台兰河上游云杉林和灌木林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能力,放牧强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尤其是生境脆弱的草地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6+224 +2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台兰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分析及新安江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研究.[D].田龙.新疆农业大学.2014, 05
[2]  
Water storage capacity; stemflow and water funneling in Mediterranean shrubs.[J].P. Garcia-Estringana;N. Alonso-Blázquez;J. Alegre.Journal of Hydrology.2010, 3
[3]  
Water conserv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Beijing and its value.[J].Zhang Biao;Li Wenhua;Xie Gaodi;Xiao Yu.Ecological Economics.2008, 7
[4]   Partitioning of rainfall into throughfall, stemflow and interception: effect of forest type, ground cover and climate [J].
Crockford, RH ;
Richardson, DP .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0, 14 (16-17) :2903-2920
[5]  
Gross rainfall and its partitioning into throughfall; stemflow and evaporation of intercepted water in four forest ecosystems in western Amazonia.[J].C.Tobón Marin;W Bouten;J Sevink.Journal of Hydrology.2000, 1
[6]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 [J].
马国飞 ;
满苏尔·沙比提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7, (03) :147-153
[7]   太行山不同林型枯落物持水性及生态水文效应研究 [J].
王会京 ;
王红霞 ;
谢宇光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6, (06) :135-139+144
[8]   天山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自然带景观特征分析 [J].
满苏尔·沙比提 ;
玉苏甫·买买提 ;
娜斯曼·那斯尔丁 .
冰川冻土, 2016, 38 (05) :1425-1431
[9]   天山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J].
满苏尔·沙比提 ;
娜斯曼·那斯尔丁 ;
艾萨迪拉·玉苏甫 .
山地学报, 2016, 34 (05) :599-605
[10]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J].
石玉龙 ;
周晨霓 ;
邱英强 ;
王建锋 .
西部林业科学, 2016, (04) :147-15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