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性疲劳特征与消除措施的研究

被引:3
作者
吴鹤群 [1 ]
吴琳 [2 ]
机构
[1] 福建三明学院体育系
[2]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
耐力性项群; 能量代谢; 疲劳特征; 消除措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804.2 [运动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302 ;
摘要
从能量代谢的视角分析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疲劳的特征,指出能源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乳酸堆积和pH下降、体液减少和无机盐丢失是该项群发生疲劳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疲劳恢复的主要措施.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和比赛由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不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尽相同,只有真正了解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疲劳产生的原因,才能正确、有针对性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枸杞多糖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J].
熊正英 ;
张新辉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3) :38-40
[2]   番茄红素对人体高强度耐力运动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J].
刘秀萍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9) :1205-1207
[3]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问题的研究综述.[J].潘宁敏;岑仑;.贵州体育科技.2006, 02
[4]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问题的研究综述.[J].潘宁敏;岑仑;.贵州体育科技.2006, 02
[5]   补充不同剂量姜黄素对运动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组织自由基损伤及力竭运动时间的影响 [J].
池爱平 ;
熊正英 ;
陈锦屏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6, (03) :342-343
[6]   足反射区按摩促进大强度有氧耐力运动疲劳消除的实验研究 [J].
田惠林 ;
葛廷云 ;
刘春燕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03) :340-342
[7]   运动性疲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明 ;
蔡国梁 ;
李若愚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4) :91-94+98
[8]   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综述) [J].
巩飞 .
四川体育科学, 2004, (03) :33-34+44
[9]   运动性疲劳特征的研究综述 [J].
岳文雨 .
中国体育科技, 2003, (10) :51-54
[10]   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 [J].
冯炜权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04) :433-43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