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被引:162
作者:
熊建新
[1
]
陈端吕
[1
]
彭保发
[1
]
邓素婷
[1
]
谢雪梅
[2
]
机构:
[1]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容量耦合模型;
耦合协调度;
洞庭湖区;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4.09.011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X21 [环境与环境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1 ;
摘要: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差异和变化。在阐述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容量耦合模型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变化上,2001~2012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大致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耦合度均值达0.499,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均值达0.463,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年均增长率上,耦合度达3.35%,大于耦合协调度的3.05%。表明生态承载力内部系统耦合作用和协同效应明显,并且耦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内部协调性。2空间分异上,17个县域的耦合度出现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3种状态,3种耦合状态的县域个数和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出现了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和高度耦合协调3种状态,其变化状况基本上与耦合度类似,但从协调状态的县域个数和区间变化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空间分布与耦合度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高、低值区的空间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大致呈现较低-高-低-高-较低的"M"型基本格局。3空间组合上,17个县域出现了低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中协调区、高耦合中协调区和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空间组合类型,其基本空间格局是,低耦合低协调区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中部和西南部,高耦合高协调区则沿京广线、石长线和常岳高速三线呈"三足鼎立"布局,其它不同组合类型则集中于高耦合高协调区外围呈"零星状"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1108 / 1116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