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板块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

被引:63
作者
张克信 [1 ,2 ]
何卫红 [1 ]
徐亚东 [1 ]
骆满生 [1 ]
宋博文 [2 ]
寇晓虎 [2 ]
张智勇 [3 ]
肖庆辉 [3 ]
潘桂棠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3] 中国地质调查局
[4]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洋板块地层; 地层类型; 构造演化; 中国;
D O I
10.13745/j.esf.2016.06.002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以大地构造相研究为主导,以《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1∶2 500 000)》编图为研究平台,对洋板块地层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简述了中国新元古代以来洋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北方的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从西往东具穿时现象,西部主要在早、晚石炭世之间,东部主要在中、晚二叠世之间;宽坪—佛子岭混杂岩带是华北与扬子之间大洋消亡的产物;中央造山带从北部的祁连—阿尔金到南部的昆仑—秦岭,洋陆转换从北向南依次完成:西昆仑北—阿尔金—祁连—祁曼塔格为晚奥陶世末,西昆仑南—东昆仑—秦岭为早三叠世末;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蛇绿混杂岩带一起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洋壳持续时代自寒武纪—早白垩世;江绍—郴州—钦防混杂岩带是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造山系之间华南洋最终消亡的对接带,主碰撞期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2]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Ⅰ):碰撞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郭玲莉,余珊,刘鑫,索艳慧,兰浩圆.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3]   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 [J].
陈相艳 ;
仝来喜 ;
张传林 ;
朱清波 ;
李亚楠 .
科学通报, 2015, 60 (13) :1207-1225
[4]   关于钦-杭成矿带的若干认识 [J].
周永章 ;
郑义 ;
曾长育 ;
梁锦 .
地学前缘, 2015, 22 (02) :1-6
[5]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J].
张克信 ;
潘桂棠 ;
何卫红 ;
肖庆辉 ;
徐亚东 ;
张智勇 ;
陆松年 ;
邓晋福 ;
冯益民 ;
李锦轶 ;
赵小明 ;
邢光福 ;
王永和 ;
尹福光 ;
郝国杰 ;
张长捷 ;
张进 ;
龚一鸣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2) :206-233
[6]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 [J].
解习农 ;
任建业 ;
王振峰 ;
李绪深 ;
雷超 .
地学前缘, 2015, 22 (01) :77-87
[7]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 [J].
李三忠 ;
赵淑娟 ;
刘鑫 ;
索艳慧 ;
曹花花 ;
戴黎明 ;
郭玲莉 ;
刘博 ;
余珊 ;
张国伟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 (10) :113-133+160
[8]   华南南华纪一二叠纪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J].
何卫红 ;
唐婷婷 ;
乐明亮 ;
邓晋福 ;
潘桂棠 ;
邢光福 ;
骆满生 ;
徐亚东 ;
韦一 ;
张宗言 ;
肖异凡 ;
张克信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 39 (08) :929-953
[9]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J].
张克信 ;
冯庆来 ;
宋博文 ;
张智勇 ;
王永和 ;
潘桂棠 ;
陆松年 ;
赵小明 ;
邢光福 .
地学前缘, 2014, 21 (02) :36-47
[10]   钦杭结合带首次发现加里东期榴闪岩 [J].
邢光福 ;
姜杨 ;
陈志洪 ;
周效华 ;
袁强 ;
段政 .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 34 (04) :2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