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川东暴雨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及西南涡发展的诊断验证附视频

被引:7
作者
陈栋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湿位涡; 相当位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利用2004年9月1~6日川东地区暴雨过程的观测资料,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和温度平流,并利用湿位涡的垂直和水平分量(Pm1和Pm2)以及相当位温诊断分析并验证川东暴雨发生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西南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其结果表明如下:(1)在此次暴雨发生期间,仍存在显著"鞍"型大尺度环流配置;(2)在"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西南气流绕流高原东侧直接进入四川盆地,而弱西南气流则绕流云贵高原输送进入四川盆地东部,受地形的阻挡和西伸的西太平洋副高的作用在四川盆地东部形成向北的急流辐合带,同时,由于两支气流输送着大量的水汽,暖湿空气在川东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辐合区;(3)在"鞍"型场作用下,盆地上空的低层不断聚集季风气流输送的大量暖湿空气,而在高层有两股冷干空气侵入,从而导致了盆地内低涡系统强烈发展,由湿位涡的诊断表明了在暴雨发生期间,在四川盆地北部上空的高层不断有干空气入侵,引起了垂直对流不稳定,即Pm1<0,并向盆地东北部发展,从而使此区域气旋性涡度不断加强,即低涡强烈发展;并且,在盆地上空低层暖湿空气相当位温的水平梯度对于西南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发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正的Pm2中心与暴雨发生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暴雨往往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强垂直不稳定区域;(4)"鞍"型场大尺度环流背景、孟加拉湾及南海水汽输送辐合、川北冷空气侵入,西南低涡发展是川东暴雨发生的共同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1981—2000年四川夏季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 [J].
陈栋 ;
顾雷 ;
蒋兴文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4) :443-450
[2]   两次西南涡降水的诊断分析 [J].
卢萍 ;
屠妮妮 ;
徐捷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 30 (02) :1-5
[3]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尺度MCS暴雨过程分析 [J].
周长春 ;
顾清源 ;
冯汉中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 (04) :45-49
[4]   2000~2007年西南低涡活动的观测事实分析附视频 [J].
谌贵珣 ;
何光碧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4) :59-65
[5]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J].
陈茂强 ;
顾清源 ;
汪延波 ;
青泉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28 (04) :66-71
[6]   近三十年西南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附视频 [J].
刘红武 ;
李国平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2) :68-73
[7]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 [J].
陈栋 ;
李跃清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2007, (02) :185-201
[8]   一次川东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J].
矫梅燕 ;
李川 ;
李延香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5) :699-704
[9]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J].
宗志平 ;
张小玲 .
气象, 2005, (05) :37-41
[10]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J].
高守亭 ;
赵思雄 ;
周晓平 ;
孙淑清 ;
陶诗言 .
大气科学, 2003, (04) :61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