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定量化表征新方法

被引:26
作者
耿站立 [1 ]
姜汉桥 [1 ]
陈民锋 [1 ]
孙梦茹 [2 ]
曾玉祥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3]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温米采油厂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剩余油; 分流能力; 相对渗透率; 优势潜力丰度;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6.004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高含水期油藏与中低含水期油藏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常规的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方法在高含水期不再适用。考虑到剩余油分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的新概念——优势潜力丰度。分析了胜坨油田坨七断块顶部油藏沙二段8~10砂层组高含水期剩余油优势潜力分布规律,在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部位的优势潜力丰度最大相差达10倍,有效地突出了剩余油优势潜力部位,明确了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2+118 +1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 [J].
于会利 ;
汪卫国 ;
荣娜 ;
范玉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4) :71-73+110
[2]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调整挖潜技术措施与实施效果 [J].
侯春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4) :74-76+110
[3]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3, (03) :52-55
[4]   高含水期水驱曲线的推导及上翘问题的分析 [J].
陈元千 ;
陶自强 .
断块油气田, 1997, (03) :19-24
[5]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J].
俞启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2) :46-50+99
[6]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M].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姜汉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