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目标受众选择的大数据分析

被引:7
作者
周翔 [1 ]
刘东亮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2]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学研究; 法学期刊; 大数据; 目标受众; 评价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文章为谁而写,是法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命题。从近二十年约2.5万篇法学核心期刊文章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分类结果看,我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呈多重目标格局,其中近三成服务于执法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同时也有为立法者、执政者建言献策的成果。经检验,目标受众类型的选择与论文的传播能力以及获得基金支持的机会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这一决定成果影响力大小的机制迟早会被个体习得并不断强化,成为研究者选择目标受众类型的重要因素。该机制良性运转的关键是处理好学者和实践受众的关系,保持学术研究必要的自主性,警惕学术研究在追逐发表、经济支持时被有关主体"认知俘获"。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8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J].
陈柏峰 .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01) :65-88+205
[3]   当代中国法学学术生态分布——基于《中国社会科学》(1980—2015)法学论文的考察 [J].
赵磊 .
清华法学, 2017, 11 (01) :151-166
[4]   只是与写作相关 [J].
苏力 .
中外法学, 2015, 27 (01) :5-12
[5]   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 [J].
陈甦 .
法学研究, 2011, 33 (05) :3-19
[6]   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 [J].
吴邦国 .
中国人大, 2011, (02) :10-16
[7]  
CSSCI法学期刊:谁更有知识影响力?[J]. 侯猛.北大法律评论. 2009(02)
[8]   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 [J].
张志铭 .
中国法学, 2009, (02) :140-158
[10]   刑事诉讼法解释论 [J].
万毅 .
中国法学, 2007, (02) :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