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

被引:40
作者
李彩虹
吴伯志
机构
[1]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昆明
[3] 昆明
关键词
玉米; 间套作; 生态效应; 经济效应;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5.02.027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生态区划及高产栽培 [J].
郭斌 ;
王友德 ;
王文静 ;
段震宇 ;
温亚鸣 ;
赵忠祥 .
玉米科学, 2004, (01) :79-81
[2]   玉米-苜蓿间作的生态效应 [J].
陈玉香 ;
周道玮 .
生态环境, 2003, (04) :467-468
[3]   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苗期展开叶生长的影响 [J].
焦念元 ;
李增嘉 ;
宁堂原 ;
赵春 .
玉米科学, 2003, (01) :60-62
[4]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复合群体生态生理效应 [J].
李潮海 ;
苏新宏 ;
孙敦立 .
生态学报, 2002, (12) :2096-2103
[5]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J].
叶方 ;
黄国勤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01) :54-55
[6]   经济作物立体栽培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研究 [J].
康庆华 ;
孙庆德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1, (03) :30-34
[7]   云南高原玉米魔芋立体高产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J].
彭凤梅 ;
赵庆云 ;
张发春 ;
杨冰 ;
黄荣春 ;
谢世清 .
中国农学通报, 2001, (04) :45-46
[8]   玉米和小麦间作农田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J].
武志杰 ;
王仕新 ;
张玉华 .
玉米科学, 2001, (02) :61-63+71
[9]   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兼论沿江地区耕作制度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J].
刘建 .
南京农专学报, 2001, (02) :1-6
[10]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模式评价 [J].
何世龙 ;
艾厚煜 .
作物杂志, 2001, (03)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