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被引:32
作者
王振华 [1 ]
张喜英 [1 ]
陈素英 [1 ]
裴冬 [1 ]
孙宏勇 [1 ]
卢香兰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2] 河北省灵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产量性状; 生理生态指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SPAD值、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应用SPAD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J].
朱新开 ;
盛海君 ;
顾晶 ;
张容 ;
李春燕 ;
不详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02) :46-50
[2]   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高延军 ;
张喜英 ;
陈素英 ;
孙宏勇 ;
裴冬 ;
陈四龙 .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05) :45-49
[3]   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 [J].
黄玲 ;
张正斌 ;
崔玉亭 ;
刘孟雨 ;
柴守玺 ;
陈兆波 .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03) :41-44
[4]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 [J].
孙道杰 ;
王辉 ;
闵东红 ;
李学军 ;
冯毅 .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03) :13-16
[5]   不同抗感灰斑病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叶比重的比较研究 [J].
颜世文 ;
倪宏涛 ;
冷艳华 .
种子世界, 2001, (02) :24-25
[6]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J].
庞春明,郭北海 .
麦类作物学报, 1994, (01) :36-39
[7]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J].
钱曼懋 ;
孙洪伟 ;
宋春华 ;
杨欣明 .
作物品种资源, 1989, (01) :3-5
[8]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 编, 1999
[9]  
Changes in physiological attributes of the dry matter economy of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 through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rain yield potential at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J] . Gustavo A. Slafer,Fernando H. Andrade.Euphytica . 1991 (1)
[10]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in Argentina: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trogen and dry matter[J] . Gustavo A. Slafer,Fernando H. Andrade,Sergio E. Feingold.Euphytica . 199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