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王靖
[1
]
林琪
[1
]
倪永君
[1
]
刘义国
[1
]
王明锦
[2
]
机构:
[1]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
[2] 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冬小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