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王靖 [1 ]
林琪 [1 ]
倪永君 [1 ]
刘义国 [1 ]
王明锦 [2 ]
机构
[1]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
[2] 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冬小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J].
谢瑞芝 ;
李少昆 ;
李小君 ;
金亚征 ;
王克如 ;
初震东 ;
高世菊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14-1924
[2]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J].
韩宾 ;
李增嘉 ;
王芸 ;
宁堂原 ;
郑延海 ;
史忠强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2) :48-53
[3]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J].
江晓东 ;
李增嘉 ;
侯连涛 ;
王芸 ;
王雪 ;
颜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20-24
[4]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J].
王振忠 ;
董百舒 ;
吴敬民 .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02) :269-271+274
[5]   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王昌全 ;
魏成明 ;
李廷强 ;
孙凤琼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 :152-154+187
[6]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丁昆仑 ;
M.J.Hann .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03) :28-31
[7]   深松耕作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J].
丁昆仑 ;
M.J.Hann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997, (11) :13-16+48
[8]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物理条件影响的研究 [J].
周凌云 .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 (05) :56-58+65
[9]   我国旱地免耕研究 [J].
谢先举 .
耕作与栽培, 1995, (01) :16-20+27
[10]   国外旱地农业的发展现状 [J].
马世均 .
中国农学通报, 1989, (02)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