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活化构造的类型、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2
作者
刘以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地洼区; 地槽区; 喜马拉雅; 新生代; 裂谷系; 地质年代; 地质作用; 成矿作用; 大洋边缘; 大陆边缘; 陆缘岛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地球动力学分析结合岩石圈演化历史分析法的原则,提出动力构造分析的观点,对全球构造活化的成因类型、基本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并据此观点对地壳构造单元的更替递进的多向演化模式进行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地洼学说研究海洋的现状与展望 [J].
刘以宣 ;
卓家伦 ;
何善谋 ;
谢以宣 ;
陈汉宗 ;
丘学林 ;
钟健强 ;
詹文欢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6, (04) :345-349
[2]   特提斯欧亚成矿带——矿物组合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关系 [J].
斯·杨柯维奇 ;
黄国强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6, (02) :125-136
[3]   南海大地构造与陆缘活化 [J].
刘以宣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4, (03) :209-226
[4]   地壳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区 [J].
陈国达 .
科学通报, 1959, (03) :94-95
[5]   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 [J].
陈国达 .
地质学报, 1956, (03) :239-271
[6]  
板块构造学基础.[M].金性春 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华南沿海区域断裂构造分析.[M].刘以宣著;.地震出版社.1981,
[8]  
地洼区成矿.[M].(苏)谢格洛夫(А.Д.щеглов)著;周裕藩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