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山推覆构造形成的盆缘对冲模式

被引:3
作者
张福祥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盆地; 中生代; 褶皱带; 地质构造; 中生界; 地质年代; 地槽带; 构造带; 推覆构造; 褶皱系; 茅山; 宗教圣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者根据宁芜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具幔源成因,盆地东西两缘的茅山褶皱带和巢含褶皱带呈对称分布、相向倒转并逆冲于中新生代地层之上,以及区域深部结构特点等地质事实,提出了茅山推覆构造形成的盆缘对冲模式。同时认为,区域内壳下小尺度地幔对流及其所导引的裂谷型火山活动是造成这种盆缘对冲的基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从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 [J].
徐志刚 .
地质学报, 1985, (02) :109-126
[2]   宁镇山脉是“三背两向”吗? [J].
薛虎 ;
张福定 ;
胡成荫 ;
张健 ;
鞠冀勤 .
地质论评, 1985, (02) :165-172
[3]   溧阳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J].
梁中华 ;
唐荣余 ;
宋建军 ;
朱蒙 .
地震地质, 1984, (04) :71-78
[4]   小尺度地幔对流、壳下应力场与华北地震 [J].
朱岳清 ;
强祖基 ;
马丽 .
地震地质, 1984, (03) :29-37
[5]   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的某些新进展(二) [J].
刘国栋 .
地震学刊, 1984, (02) :17-22
[6]   苏南沉积盖层构造特征及主要圈闭类型 [J].
吴宁 .
石油实验地质, 1983, (04) :250-256
[7]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及大陆边缘区的构造发展 [J].
王鸿祯 ;
杨森楠 ;
李思田 .
地质学报, 1983, (03) :213-223
[8]   中国东南部侏罗——白垩纪板块构造活动与相关的岩浆活动 [J].
翁世劼 ;
黄海 .
地质学报, 1983, (02) :119-127
[9]   要重视开拓逆掩断层带的油气领域——试论苏南逆掩断层带控油 [J].
陈焕疆 ;
殷跃南 .
石油实验地质, 1983, (02) :83-93
[10]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