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拟降雨的北京褐土坡地土壤团粒流失特征试验

被引:11
作者
杨帆 [1 ,2 ]
张洪江 [1 ,2 ]
程金花 [1 ,2 ]
周柱栋 [1 ,2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侵蚀过程; 粒径分选; 雨滴击溅; 泥沙团粒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选取20°北京典型褐土坡面径流小区为试验对象,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有无雨滴打击作用对坡面侵蚀的影响,研究了坡面土壤团粒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揭示了坡面侵蚀过程中泥沙团粒的分离和输移规律。试验处理包括3种代表性降雨强度(35、65、100 mm/h)和3种植被盖度(0%、30%、80%)。结果表明,消除雨滴打击作用后,坡面侵蚀特征变化明显,坡面含沙量和土壤分离率分别减少25.91%31.15%和35.10%41.20%,坡面侵蚀泥沙团粒中值粒径均小于雨滴击溅坡面。通过侵蚀泥沙有效粒径分布和最终粒径分布的比值(E/U)分析泥沙团粒的粒径分选特征,发现产流初始阶段粗砂、细砂、细粉粒和粘粒多以团聚体形式存在,而粗粉砂以初级粒子形式存在;随着降雨历时延长,侵蚀泥沙各粒级的分离程度增加,泥沙颗粒逐步分解为初级粒子。坡面侵蚀泥沙分离规律表明,泥沙团粒结构变化与坡面水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时间(T)呈幂函数关系。坡面产流前雨滴击溅对土壤分离有重要作用,其对土壤分离贡献率为28.09%,而无雨滴打击坡面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增量是有雨滴打击增量的48.43%。在该区坡地泥沙颗粒输移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砂粒被分解为细小颗粒,粗粉砂多以初级粒子形式存在,对坡面侵蚀泥沙颗粒分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粘粒在侵蚀坡面则逐渐富集。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5+215 +2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雨滴打击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特征的影响 [J].
沈海鸥 ;
郑粉莉 ;
温磊磊 ;
卢嘉 ;
姜义亮 .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 (08) :104-112+89
[2]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时空特征解析 [J].
尤焕苓 ;
任国玉 ;
吴方 ;
刘伟东 ;
杨萍 .
气象科技, 2014, (05) :856-864
[3]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J].
程金花 ;
秦越 ;
张洪江 ;
丛月 ;
杨帆 ;
闫永庆 .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 (02) :153-161
[4]   前期土壤含水率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溅蚀的影响 [J].
马仁明 ;
蔡崇法 ;
李朝霞 ;
王军光 ;
冯君园 ;
吴新亮 ;
朱惠荣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3) :95-103
[5]   华北土石山区草本植被覆盖度对降雨溅蚀的影响 [J].
丛月 ;
张洪江 ;
程金花 ;
秦越 ;
杨帆 ;
周柱栋 .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 (05) :59-62+67
[6]   集中水流内红壤分离速率与团聚体特征及抗剪强度定量关系 [J].
王军光 ;
李朝霞 ;
蔡崇法 ;
杨伟 ;
马仁明 ;
张国彪 .
土壤学报, 2011, 48 (06) :1133-1140
[7]   降雨作用下坡面侵蚀的水动力机理 [J].
吴永 ;
何思明 ;
李新坡 .
生态环境, 2008, 17 (06) :2440-2444
[8]   坡面薄层水流的土壤分离实验研究 [J].
何小武 ;
张光辉 ;
刘宝元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6) :52-55
[9]   坡面降雨溅蚀及其模拟 [J].
汤立群 .
水科学进展, 1995, (04) :304-310
[10]   Nutrient Losses in Soils on Loess Plateau [J].
PENG LIN WANG JIZENG and YU CUNZU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uation Academia Sinica Yangling China .
Pedosphere, 1995, (01) :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