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

被引:42
作者
陈睿山 [1 ]
叶超 [2 ]
蔡运龙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地科学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区域经济联系; 测度方法; 尺度; 经济联系强度; 城市;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3.01.010
中图分类号
F061.5 [区域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之一。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是区域研究的焦点。在系统总结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系测度一般依循尺度确定—区域划分—区域联系测度的路径;测度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指标有可达性、经济影响范围、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等。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作用、位置是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重点。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有助于区域和城市发展定位,并指导规划。近年来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综合不同的方法或发展新方法来应对。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J].
孟德友 ;
陆玉麒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5) :697-704
[2]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J].
姜海宁 ;
陆玉麒 ;
吕国庆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6) :82-89
[3]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J].
潘竟虎 ;
石培基 ;
董晓峰 .
地理学报, 2008, (06) :635-645
[4]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J].
徐辉 ;
彭萍 .
地理科学, 2008, (02) :169-172
[5]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J].
张雪花 ;
郭怀成 ;
张宏伟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45-250
[6]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J].
刘承良 ;
余瑞林 ;
熊剑平 ;
朱俊林 ;
张红 .
地理研究, 2007, (01) :197-209
[7]   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 [J].
孔凡娥 ;
周春山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04) :7-12
[8]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J].
王欣 ;
吴殿廷 ;
王红强 .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03) :55-59
[9]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理研究, 2006, (02) :222-232
[10]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增长模式和集聚扩散特征研究 [J].
李平华 ;
陆玉麒 ;
于波 .
人文地理, 2005, (03)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