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体性在场的乡村振兴事业:经验局限与拓展进路

被引:41
作者
王进文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主体性; 发展心态; 能力培育;
D O I
10.14180/j.cnki.1004-0544.2020.11.007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进入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中国实践经历了从"国家视角"到"农民本位"视角的转换过程,但对农民主体性状态及其表达困境的忽视造成乡村久振而未兴。在可行能力和赋权理论及乡村发展经验等多重指向下,将农民主体性议题带回乡村振兴框架中成为必要。虽然农民主体独立性缺乏、自觉性意识失衡、选择性范域窄化、创造性能力薄弱等问题存在已久,但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主体性的流动"的知识建构,体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进而提出以基层党组织为支点,夯实农民主体性重塑的制度基础;以组织起来为方法,培育道德个人主义的新农民伦理;以城乡统筹为理念,释放小城镇化和县域经济新动能;以增能培力为抓手,助推农民生存心态迈向发展心态,最终促成农民主体性在场的乡村振兴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   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J].
杨晓军 ;
宁国良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 22 (06) :119-124
[3]   资源下乡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弱化困境及其排解 [J].
周忠丽 ;
周义程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 (06) :60-68+158
[4]   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J].
吴重庆 ;
张慧鹏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 (03) :74-81
[5]   20世纪50年代乡村改造: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J].
仝志辉 .
开放时代, 2018, (03) :50-55+7
[6]   “关系”视域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生态介入 [J].
王进文 ;
张军 .
社会工作, 2018, (01) :71-81+111
[7]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 [J].
贺雪峰 .
探索与争鸣, 2017, (12) :71-76
[8]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剥削型”到“保护型” [J].
林辉煌 ;
贺雪峰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 (06) :1-10
[9]   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文化下乡”的困境与出路 [J].
沙垚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 (06) :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