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体性在场的乡村振兴事业:经验局限与拓展进路

被引:41
作者
王进文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主体性; 发展心态; 能力培育;
D O I
10.14180/j.cnki.1004-0544.2020.11.007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进入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中国实践经历了从"国家视角"到"农民本位"视角的转换过程,但对农民主体性状态及其表达困境的忽视造成乡村久振而未兴。在可行能力和赋权理论及乡村发展经验等多重指向下,将农民主体性议题带回乡村振兴框架中成为必要。虽然农民主体独立性缺乏、自觉性意识失衡、选择性范域窄化、创造性能力薄弱等问题存在已久,但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主体性的流动"的知识建构,体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进而提出以基层党组织为支点,夯实农民主体性重塑的制度基础;以组织起来为方法,培育道德个人主义的新农民伦理;以城乡统筹为理念,释放小城镇化和县域经济新动能;以增能培力为抓手,助推农民生存心态迈向发展心态,最终促成农民主体性在场的乡村振兴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reflexive modernity [J].
Ray, C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 15 (03) :257-267
[22]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 [J].
郝文武 .
中国教育学刊, 2009, (09) :34-36
[23]   应该提倡“农民主体观” [J].
徐旭初 .
浙江社会科学, 2009, (02) :32-34
[24]   我国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J].
段成荣 ;
杨舸 ;
吕利丹 .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0) :25-30
[26]   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 [J].
王海平 .
国外社会科学, 1994, (01)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