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被引:43
作者
胡雅杰
朱大伟
钱海军
曹伟伟
邢志鹏
张洪程
周有炎
陈厚存
汪洪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
[3] 江苏省海安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4] 江苏省东海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关键词
钵苗机插;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产量构成; 群体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2016 / 202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的超高产群体特征 [J].
韦还和 ;
姜元华 ;
赵可 ;
许俊伟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郑飞 .
作物学报, 2013, 39 (12) :2201-2210
[2]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超高产与光合生产力的影响及水稻超高产模式探索 [J].
许轲 ;
郭保卫 ;
张洪程 ;
周兴涛 ;
陈厚存 ;
张军 ;
陈京都 ;
朱聪聪 ;
李桂云 ;
吴中华 ;
戴其根 ;
霍中洋 ;
魏海燕 ;
高辉 ;
曹利强 ;
李明银 .
作物学报, 2013, 39 (09) :1652-1667
[3]   加快发展水稻丰产栽培机械化稳步提升我国稻作现代化水平 [J].
张洪程 ;
郭保卫 ;
龚金龙 .
中国稻米, 2013, 19 (01) :3-6
[4]  
Performance in Grain Yield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of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60 yr[J]. ZHANG Hao,CHEN Ting-ting,LIU Li-jun,WANG Zhi-qin,YANG Jian-chang,ZHANG Jian-hua.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3(01)
[5]   溆浦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单产超13.5t/hm2高产栽培技术 [J].
宋春芳 ;
舒友林 ;
彭既明 ;
张克友 ;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2012, 27 (06) :50-51
[6]   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 [J].
张洪程 .
农机市场, 2012, (08) :19-21
[7]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 [J].
张洪程 ;
赵品恒 ;
孙菊英 ;
吴桂成 ;
徐军 ;
端木银熙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2) :39-44
[9]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Super Hybrid Rice [J].
HUANG Min ZOU Yingbin JIANG Peng XIA Bing Md Ibrahim and AO Hejun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PRChina .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11, 10 (10) :1537-1544
[10]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J].
潘圣刚 ;
黄胜奇 ;
张帆 ;
汪金平 ;
蔡明历 ;
曹凑贵 ;
唐湘如 ;
黎国喜 .
作物学报, 2011, 37 (03) :53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