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被引:14
作者
张跃环 [1 ]
闫喜武 [1 ]
姚托 [1 ]
霍忠明 [1 ]
杨凤 [1 ]
张国范 [2 ]
机构
[1] 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群体杂交; 壳色品系; 杂种优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闫喜武
    张国范
    杨凤
    梁峻
    [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5, (04) : 266 - 269
  • [2]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与大连群体生物学比较
    闫喜武
    张国范
    杨凤
    梁峻
    [J]. 生态学报, 2005, (12) : 3329 - 3334
  • [3] 海湾扇贝杂交家系与自交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郑怀平
    张国范
    刘晓
    阙华勇
    [J]. 水产学报, 2004, (03) : 267 - 272
  • [4] 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5] J. J. Beukema,B. W. Meehan.Latitudinal variation in linear growth and other shell characteristics ofMacoma balthica[J].Marine Biology,1985
  • [6] SHELL COLOR AND PATTERN VARIATION IN MYTILUS-EDULIS AND ITS ADAPTIVE SIGNIFICANCE
    MITTON, JB
    [J]. CHESAPEAKE SCIENCE, 1977, 18 (04): : 387 - 390
  • [7] 楼允东主编.鱼类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8] 吴宝铃主编.贝类繁殖附着变态生物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9] TAKI I.On the variationin the colour pattern of a bivalve,Veneru-pis philippinarum,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bilateral asymmetry[K].Venus,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