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被引:12
作者
胡卸文 [1 ,2 ]
吕小平 [1 ]
黄润秋 [2 ]
任晓明 [3 ]
汪雪瑞 [1 ]
刘娟 [1 ]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灾害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3] 绵阳市水务局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泥石流; 堵江; 溃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0+326 +3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唐家山堰塞湖大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堵江危害性评价 [J].
胡卸文 ;
吕小平 ;
黄润秋 ;
施裕兵 ;
刘娟 ;
李仰波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4) :850-858
[2]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 [J].
胡卸文 ;
黄润秋 ;
施裕兵 ;
吕小平 ;
朱海勇 ;
汪雪瑞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1) :181-189
[3]   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J].
张金山 ;
沈兴菊 ;
谢洪 .
灾害学, 2007, (02) :82-86
[4]   泥石流体的流变和冲淤特征及其与危险度的关系 [J].
王裕宜 ;
胡凯衡 ;
韦方强 ;
陈杰 .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01) :17-22
[5]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J].
谢洪 ;
钟敦伦 ;
韦方强 ;
李泳 ;
马东涛 ;
杨坤 .
山地学报, 2006, (01) :79-87
[6]  
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M].陈洪凯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7]  
中国泥石流.[M].唐邦兴主编;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著;.商务印书馆.2000,
[8]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M].刘希林;唐川著;.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