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被引:63
作者
李少明
赵平
范茂攀
高世昌
郑毅
机构
[1]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云南昆明
[3] 云南昆明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氮素养分利用; 生物学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02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生物学产量增加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氮素养分吸收量比相应单作提高57 53%,生物学产量提高47 02%.而大豆的吸氮量只比相应单作降低1 21%,生物学产量降低14 56%.
引用
收藏
页码:572 / 57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 [J].
陈阜 ;
逄焕成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5) :12-16
[2]   间作及农林复合系统中植物组分间养分竞争机理分析 [J].
蔡崇法 ;
王峰 ;
丁树文 ;
黄丽 ;
史志华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0, (03) :219-221+252
[3]   小麦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J].
李隆 ;
李晓林 ;
张福锁 ;
孙建好 ;
杨思存 ;
芦满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02) :140-146
[4]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J].
李隆 ;
杨思存 ;
孙建好 ;
李晓林 ;
张福锁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2) :70-73
[5]   禾本科、豆科作物间套种植对根系活力影响的研究 [J].
黄高宝 ;
张恩和 .
草业学报, 1998, (02) :19-23
[6]   大力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灌区综合效益 [J].
紫良植 ;
刘世铎 ;
李得举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 (02) :40-46
[7]   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的研究 [J].
季良,朱树秀,阿米娜 .
华北农学报, 1996, (02) :56-61
[8]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