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3
作者
韩熠哲 [1 ,2 ]
马伟强 [1 ,3 ]
马耀明 [1 ,2 ,3 ]
孙翠艳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4] 民航山东空管分局气象台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其热力强迫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十分重要,也会对大气环流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中1979—2016年3—10月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3—5月青藏高原主体由感热占据,感热强度快速上升且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潜热强度较小但随时间而增强。季风爆发后的6—8月,青藏高原感热强度减弱,潜热强度迅速增强且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季风消退后的9—10月,感热与潜热强度相当,但感热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过去38年,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总体呈现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较弱上升趋势。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感热呈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上升趋势。东部感热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近年来变化趋势增强,东部潜热通量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结论与近期全球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变湿这一变化状况一致,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分析为下一步运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所获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以及地表加热场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奠定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920 / 92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 [J].
吴国雄 ;
卓海峰 ;
王子谦 ;
刘屹岷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 46 (09) :1209-1222
[2]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近期变化趋势 [J].
阳坤 ;
郭晓峰 ;
武炳义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7) :923-932
[3]  
Comparisons of Soil Moisture Datase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imulation of Asia Summer Monsoon Onset[J]. 包庆,刘屹岷,施建成,吴国雄.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0(02)
[4]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J].
周秀骥 ;
赵平 ;
陈军明 ;
陈隆勋 ;
李维亮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73-1486
[5]  
加热率对比及大气加热性质的研究[J]. 王毅,王同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7(03)
[6]  
加热率对比及大气加热性质的研究[J]. 王毅,王同美.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7 (03)
[7]   珠峰北坡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与地气能量交换特征 [J].
仲雷 ;
马耀明 ;
苏中波 ;
刘新 ;
李茂善 ;
马伟强 ;
王永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 :1293-1303
[8]   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的研究 [J].
马耀明 ;
仲雷 ;
田辉 ;
孙方林 ;
苏中波 ;
Massimo Menenti .
遥感学报, 2006, (04) :542-547
[9]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J].
马伟强 ;
马耀明 ;
李茂善 ;
Z.(Bob)SU ;
王介民 .
冰川冻土, 2005, (05) :673-679
[10]   ERA与NCEP2大气热源的对比分析以及全球大气热源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J].
蓝光东 ;
温之平 ;
贺海晏 .
大气科学, 2005, (01) :15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