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响应研究

被引:14
作者
崔芳鹏 [1 ,2 ]
殷跃平 [3 ]
许强 [2 ]
胡瑞林 [1 ]
张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P–S波; 时差耦合作用; 斜坡崩滑效应; 离散元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主控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1 [崩塌];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北川新中崩滑体在具地域性和空间非均质性的地震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动力全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斜坡体在强震动力作用下产生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对于新中崩滑体的先期崩滑破坏而言,由于其距离初始震中较远,故源自初始震源的地震纵横波到达该斜坡体的时差较长,为约15.21 s,而该斜坡体在地震纵波作用于斜坡体后8 s后即开始破裂,故其先期崩滑破坏是受到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与竖向拉裂耦合作用所致,并以水平拉裂作用占优,而后期的抛射及运动过程则是受到地震纵横波的耦合作用所致;②对其发生先期崩滑的主控因素言,在地震构造组合机制、岩体结构与构造、斜坡岩体风化程度及物理力学参数等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与竖向拉裂耦合作用是诱发斜坡体产生初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而斜坡所处地形(如高程差、沟谷延伸方向)则是促使破坏后的斜坡体形成后续碰撞解体及碎屑流等运动过程的控制诱发因素;③该斜坡体动力响应特征值的放大效应表明,其放大系数值从大到小依次是水平加速度>竖向加速度>水平速度>竖向速度,该结果与斜坡体发生先期崩滑破坏的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相符合,即地震纵波产生的水平加速度起到了优势破坏作用。以上研究为强震动力作用下的斜坡体先期崩滑破坏提供了新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266 / 12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滑坡动力学.[M].胡广韬等 著.地质出版社.1995,
[2]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张倬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4,
[3]  
地震工程学导论.[M].李杰;李国强编著;.地震出版社.1992,
[4]  
地震工程学.[M].胡聿贤著;.地震出版社.1988,
[5]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29-38
[6]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J].
谢和平 ;
邓建辉 ;
台佳佳 ;
何昌荣 ;
魏进兵 ;
陈继平 ;
李小余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9) :1781-1791
[7]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
[8]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 [J].
徐光兴 ;
姚令侃 ;
李朝红 ;
高召宁 .
岩土工程学报, 2008, (06) :918-923
[9]   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J].
徐光兴 ;
姚令侃 ;
高召宁 ;
李朝红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3) :624-632
[10]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J].
祁生文 ;
伍法权 ;
刘春玲 ;
丁彦慧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6) :2792-2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