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

被引:53
作者
徐学选 [1 ,2 ]
张北赢 [3 ]
田均良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降水线;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 实验研究; 黄土丘陵区;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10.01.023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 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的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斜率和截距偏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逐渐富集δD和1δ8O,且1δ8O富集速度高于δD,由D和18O的蒸发分馏差异所致,可利用各类水体的δD和δ18O变化情况甄别水体之间的水量转化;土壤水δD和1δ8O剖面在200 cm深度处出现低值区,应是降水补给到达该深度且土壤蒸发影响逐渐衰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200 cm以下逐渐升高则因为降水补给影响逐渐降低、土壤水本底同位素影响增强所致。由于380400 cm深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因此认为降水-地下水的转化存在,降水补给泉水的滞后期小于35 d。而对井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以及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同位素示踪剂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J].
瞿思敏 ;
包为民 ;
Jeffrey J Mc Donnell ;
余钟波 ;
石朋 .
水科学进展, 2008, (04) :587-596
[2]   黑河流域不同水体中δO的变化 [J].
张应华 ;
仵彦卿 .
水科学进展, 2007, (06) :864-870
[3]   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初探 [J].
刘鑫 ;
宋献方 ;
夏军 ;
于静洁 ;
张学成 .
资源科学, 2007, (03) :59-66
[4]   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J].
张应华 ;
仵彦卿 ;
温小虎 ;
苏建平 .
水科学进展, 2006, (05) :738-747
[5]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 [J].
徐学选 ;
刘文兆 ;
王炜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2) :155-157
[6]   黄土丘陵区植被的土壤水文效应 [J].
徐学选 ;
刘江华 ;
高鹏 ;
王炜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8) :1347-1351
[7]   乌鲁木齐河流域不同水体中的氧稳定同位素 [J].
章新平 ;
姚檀栋 ;
田立德 ;
刘晶淼 .
水科学进展, 2003, (01) :50-56
[8]   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J].
刘苏峡 ;
张士锋 ;
刘昌明 .
地理研究, 2001, (03) :257-265
[9]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水文实验研究集水区产流方式 [J].
顾慰祖 .
水利学报, 1995, (05) :9-17+24
[10]   集水区降雨径流晌应的环境同位素实验研究 [J].
顾慰祖 .
水科学进展, 1992, (04) :24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