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IL-2、4、6、10和TNF-α、IFN-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6
作者
李义德 [1 ]
郑晓敏 [2 ]
张晓春 [2 ]
机构
[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
[2]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a; γ-干扰素;
D O I
10.16050/j.cnki.issn1674-6309.2014.08.053
中图分类号
R725.5 [小儿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2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与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儿童ITP发生、发展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ITP患儿5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TP患儿治疗前、后及5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所有ITP患儿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巨核细胞数量。结果 50例ITP患儿治疗前血清IL-2、IL-6、TNF-α及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儿治疗后除IL-6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的水平(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经有效治疗后,多数细胞因子可恢复至正常。定期检测ITP患儿外周血中IL、TNF-α和IFN-γ水平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其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预后。
引用
收藏
页码:857 / 86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相关问题[J]. 胡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03)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IL-6,sIL-2R的变化及意义 [J].
张国利 ;
张剑白 ;
蒋丽鑫 .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 (05) :486-489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及危急状态的识别 [J].
竺晓凡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04) :321-322
[4]   Th1和Th2细胞的分化调节机制 [J].
何广胜 ;
周玲 ;
吴德沛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02) :64-67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J].
王宁玲 ;
戴海明 ;
刘芝璋 ;
翟志敏 .
临床儿科杂志, 2003, (09) :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