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域外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启示
被引:4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木拉提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军
[
2
]
机构
:
[1]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2]
新疆大学法学院
来源
:
社会科学家
|
2018年
/ 03期
关键词
:
浮动抵押;
抵押财产范围;
确定登记;
自动结晶条款;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浮动抵押制度19世纪初起源于英国,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它具有标的物的可处分性,广泛性和可转化性等特点。浮动抵押的出现开拓了崭新的融资渠道,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规定了功能与其相似的制度。2007年我国《物权法》引入了浮动抵押制度,遗憾的是直接规范该制度的条款仅有三条,构建完整的浮动抵押制度略显吃力。与当今先进立法例相比,我国浮动抵押制度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借鉴外国成熟的经验,结合本土法制,完善我国浮动抵押十分具有必要性。具体而言,文章认为我国应扩大担保财产范围,合同内容在法律上进行必要的规范,确立确认登记制度,确立明晰的优先权规则,完善浮动抵押权实现程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论我国浮动抵押中抵押人与抵押财产范围界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德勇
[J].
社会科学研究,
2013,
(04)
: 81
-
85
[2]
浮动抵押的历史渊源与制度构造——兼评我国物权法上的浮动抵押制度
周泽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周泽新
[J].
河北法学,
2010,
28
(11)
: 104
-
110
[3]
浮动抵押权登记制度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圣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孔嘉
[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03)
: 58
-
62
[4]
从《物权法》看我国担保制度的进步及其金融意义
徐韶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江山市支行
徐韶华
[J].
浙江金融,
2007,
(08)
: 12+32
-
12
[5]
浮动抵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
胡明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
胡明超
[J].
金融纵横,
2007,
(03)
: 28
-
31
[6]
美国《统一商法典》研究.[M].吴兴光; 蔡红; 刘睿; 盛琨;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
公司法学.[M].李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
动产浮动抵押权制度研究.[M].王仰光; 著.法律出版社.2011,
[10]
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M].彭贵; 著.法律出版社.2008,
←
1
2
→
共 18 条
[1]
论我国浮动抵押中抵押人与抵押财产范围界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德勇
[J].
社会科学研究,
2013,
(04)
: 81
-
85
[2]
浮动抵押的历史渊源与制度构造——兼评我国物权法上的浮动抵押制度
周泽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周泽新
[J].
河北法学,
2010,
28
(11)
: 104
-
110
[3]
浮动抵押权登记制度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圣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孔嘉
[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03)
: 58
-
62
[4]
从《物权法》看我国担保制度的进步及其金融意义
徐韶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江山市支行
徐韶华
[J].
浙江金融,
2007,
(08)
: 12+32
-
12
[5]
浮动抵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
胡明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
胡明超
[J].
金融纵横,
2007,
(03)
: 28
-
31
[6]
美国《统一商法典》研究.[M].吴兴光; 蔡红; 刘睿; 盛琨;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
公司法学.[M].李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
动产浮动抵押权制度研究.[M].王仰光; 著.法律出版社.2011,
[10]
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M].彭贵; 著.法律出版社.2008,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