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高贴坡变形模式和稳定性分析

被引:18
作者
胡长明 [1 ]
梅源 [1 ]
刘增荣 [1 ]
王雪艳 [1 ,2 ]
机构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关键词
土力学; 湿陷性黄土; 离心模型试验; 高贴坡; 变形模式; 稳定性分析; 原状黄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444 [黄土与地基];
学科分类号
081401 ;
摘要
采用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联合制作模型,针对湿陷性黄土高贴坡在天然含水量及饱和状态时的稳定性和变形模式开展离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高贴坡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稳定性较好,贴坡体固结变形是高贴坡变形的主导因素,高贴坡工后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前期较大,后期较小,且贴坡体厚度越大,工后沉降也越大,变形稳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贴坡体厚度与工后沉降量呈现线性关系;当土体饱和时,贴坡体固结及黄土湿陷共同导致高贴坡沉降变形,若沉降变形过大,坡体可能沿水分浸入时形成的软弱带开裂破坏;湿陷性黄土层的强度决定湿陷性黄土高贴坡的稳定性,坡体破坏时滑裂面将通过湿陷性土层,其位置取决于湿陷性黄土层与其相邻土层的强度差异。当强度差异较大以致湿陷性黄土层与相邻土层的接触面形成软弱夹层时,则接触面必为滑裂面的一部分,且强度相对较小的接触面首先破坏,滑裂面上部土层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平移滑动模式;反之,滑裂面近似圆弧,且与接触面之间存在一定厚度的过渡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585 / 25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湿陷性黄土拓宽路基变形特性及强夯法处治效应模型试验 [J].
翁效林 ;
王玮 ;
刘保健 .
中国公路学报, 2011, 24 (02) :17-22
[2]   拓宽黄土路基湿化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J].
翁效林 ;
李林涛 ;
张留俊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5) :1075-1080
[3]   黄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状离心模型试验 [J].
谢永利 ;
胡晋川 ;
王文生 .
中国公路学报, 2009, 22 (05) :1-7
[4]   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拼接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J].
孟庆山 ;
孔令伟 ;
郭爱国 ;
胡明鉴 ;
刘观仕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03) :580-586
[5]   黄土高路堤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J].
景宏君 ;
胡长顺 ;
王秉纲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S2) :5845-5850
[6]   边坡变形破坏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 [J].
高长胜 ;
徐光明 ;
张凌 ;
杨守华 .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04) :478-481
[7]   倾斜基岩上的边坡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分析 [J].
徐光明 ;
邹广电 ;
王年香 .
岩土力学, 2004, (05) :703-708
[8]   高填方黄土路堤的最优填筑密度分区研究 [J].
胡小明 ;
余学明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2, (01) :40-43
[9]   关于土力学发展前景的设想 [J].
沈珠江 .
岩土工程学报, 1994, (01) :110-111
[10]  
一种采用结构性原状土样制作大型土工试验模型的方法[P]. 胡长明;梅源;魏弋锋;赵浩;林源;王雪艳.中国专利:CN101950508A,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