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计”看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赵红勋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
关键词
变形计; 青少年; 拟态环境; 媒介形象; 价值观;
D O I
10.19633/j.cnki.11-2579/d.2018.0061
中图分类号
G222 [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青少年作为从儿童迈向成年的特殊群体,其媒介形象既关涉性地表达着进行自我体认的心理归属,又连接了当代社会对其客观评价的意义指向。《变形计》秉承换位思考的基本理念,把"叛逆"的城市少年和"乖巧"的农村少年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在"变形"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境况,实现教化之目的。然而,经过电视加工和选择的青少年(拟态)媒介形象镶嵌着"模式化""刻板化"的痕迹,与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本真状态存在一定偏差。青少年媒介形象作为一种拟态(环境)形象,粘连着媒介资本逻辑与青少年自我呈现的双重动力,对青少年价值观形塑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从而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认知"虚无性"以及价值实践"功利化",重创了青少年的主体精神与身心健康。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4+101 +10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变形计”背后的教育反思 [J].
朱媛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 (04) :18-20
[2]   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J].
李建宏 ;
沈彤 ;
李雪铭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6 (01) :62-67
[3]   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重塑 [J].
杨建新 .
中国青年研究, 2012, (06) :106-110
[4]   涵化理论: 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 [J].
郭中实 .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02) :58-64+95
[5]  
资本:社会实践工具[M].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宫留记, 2010
[6]  
消解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费瑟斯通, 2009
[7]  
日常生活实践[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法) 塞托, 2009
[8]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欧文·戈夫曼(Erving, 2008
[9]  
景观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法) 德波, 2007
[10]  
当代美国电视文化艺术与商业[M]. 华龄出版社 , 王甫,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