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被引:95
作者
陈明轩 [1 ]
王迎春 [2 ]
肖现 [1 ]
高峰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 北京市气象局
关键词
特大暴雨; 7.21; 北京; 雷达资料; 四维变分;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结构特征和传播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佐证。结果表明:(1)低层动力场和地形强迫对MCS的触发、增强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在MCS形成阶段,地形强迫有利于低空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在山前的辐合上升。随着MCS的加强,强降水区域呈现与地形走向接近的"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单体移动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而MCS整体则向东偏南缓慢传播。在MCS传播前沿(山前)形成强的出流风场,低层2 km以下均为深厚的辐合上升区且进一步加强,表明地形强迫和低层风辐合对偏南暖湿空气抬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MCS长时间"列车效应"的维持和MCS的发展。MCS出流风场与平原地区近地面偏南风交汇,使得在距MCS传播前沿约50 km的、已经存在的一个接近"西西南—东东北"走向的出流边界明显增强。在MCS传播前沿存在较为明显的0-3 km风垂直切变,由MCS出流与低层偏南风形成的风向切变以及地形强迫造成的风速切变构成,切变区域与地形走向及MCS伸展方向密切相关,切变强度达到中纬度低层强切变阈值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与MCS存在明显的正反馈效应,亦有利于MCS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2)低层热动力场为MCS的发展、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在MCS传播前方的环境低层是明显的暖湿区,而在传播后方的低层则是由于地面冷锋及MCS降水造成的冷区,冷暖空气交汇对MCS的高度组织化和强降水的持续起到重要作用。低层的热力层结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MCS的南部到西南部地区,为MCS尾部风暴单体的不断新生和移动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最后,通过观测和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初步得出了与此次强降水MCS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的概念模型,为MCS"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的机制分析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69 / 592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Diurnal variations in convective storm activity over contiguous North China during the warm season based on radar mosaic climatology[J] . Chen, Mingxuan,Wang, Yingchun,Gao, Feng,Xiao, Xian.EN . 2012 (20)
[12]  
A Frequent-Updating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Radar, Surface, and Mesoscale Model Data for the Beijing 2008 Forecast Demonstration Project[J] . Sun, Juanzhen,Chen, Mingxuan,Wang, Yingchun.Weather and Forecasting . 2010 (6)
[13]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a squall line observed during IHOP using multiple WSR-88D observations [J].
Sun, Juanzhen ;
Zhang, Ying .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8, 136 (07) :2364-2388
[14]  
A Technique for Maximizing Details in Numerical Weather Map Analysis[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64 (4)
[15]  
A climatology of warm-season cloud patterns over east Asia based on GMS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Wang,CC,Chen,GTJ,Carbone,RE.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2004
[16]   基于BJ-RUC系统的临近探空及其对强对流发生潜势预报的指示性能初探 [J].
陈敏 ;
范水勇 ;
郑祚芳 ;
仲跻芹 .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181-194
[17]   基于雷达资料4DVar的低层热动力反演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初步应用分析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高峰 ;
王婷婷 .
气象学报, 2011, 69 (01) :64-78
[18]   自动临近预报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应用 [J].
陈明轩 ;
高峰 ;
孔荣 ;
王迎春 ;
王建捷 ;
谭晓光 ;
肖现 ;
张文龙 ;
王令 ;
丁青兰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4) :395-404
[19]   交叉相关外推算法的改进及其在对流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俞小鼎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7, (05) :690-701
[20]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J].
孙继松 .
大气科学 , 2005, (03) :44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