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夏季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15
作者
赵兴炳 [1 ]
彭斌 [2 ]
秦宁生 [1 ]
王伟 [1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理塘气象局
[3]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地层; 微气象; 能量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5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09年7月在青藏高原理塘、林芝、海北、拉萨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这些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辐射收支及湍流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高原东部、中部还是北部,无论是高原台地还是高山峡谷区,7月份近地层各气象要素、湍流通量、辐射收支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各地区的地表辐射、感热、潜热等最高值都出现在中午,最低值出现在早晨。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U"型分布。地面热源强度在白天均为热源,正午为强热源,在夜间表现为弱的冷、热源交替出现。7月份近地层地气热量交换中,感热输送作用小,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动量通量和摩擦速度均在风速较大的下午较大,风速小的早晨小。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756-772
[2]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2006, (02) :344-351
[3]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 [J].
张强 ;
黄荣辉 ;
王胜 ;
卫国安 ;
曹晓彦 ;
侯旭宏 ;
吕世华 ;
胡泽勇 ;
马耀明 ;
韦志刚 ;
聂彦将 ;
高洪春 ;
高红梅 ;
阎宇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4) :427-441
[4]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近地层能量输送与微气象特征 [J].
钱泽雨 ;
胡泽勇 ;
杜萍 ;
张艳武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1) :43-48
[5]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J].
李国平 ;
赵邦杰 ;
卢敬华 .
气象学报, 2002, (01) :60-67
[6]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J].
马耀明 ;
塚本修 ;
吴晓鸣 ;
玉川一郎 ;
王介民 ;
石川裕彦 ;
胡泽勇 ;
高洪春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5) :715-722
[7]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分析与动力学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周明煜等著, 2000
[8]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 科学出版社 , 章基嘉等编写, 1988
[9]  
青藏高原气象学[M]. 科学出版社 , 叶笃正等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