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感性秩序崩解及其重构

被引:14
作者
李远行
杨勇
余聆溪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理性秩序; 感性秩序; 乡村秩序; 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基于自然秩序的感性秩序,贯穿于人类社会变迁过程,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形态。对于中国传统共同体性质的乡土社会而言,感性特征更为明显。感性秩序传统型塑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秩序形态。近代以来,在理性化、商品经济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感性秩序趋于崩解:在社会结构层面,村落社区解构和家庭功能缺损破坏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在社会行动层面,乡村感性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从感性秩序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行动,充分发掘乡村感性秩序资源,形成国家与农民、市场与乡村社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基本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95 +9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J].
杨善华 ;
孙飞宇 .
社会, 2015, 35 (01) :74-91
[2]   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与乡村秩序重塑 [J].
韩鹏云 ;
刘祖云 .
江汉论坛, 2014, (10) :38-44
[3]   在城镇化中重构乡村主体性 [J].
李远行 .
南风窗, 2013, (25) :34-35
[4]   村庄权威与秩序——多元权威的乡村治理 [J].
王妍蕾 .
山东社会科学, 2013, (11) :60-65
[6]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J].
赵霞 .
中国农村观察, 2011, (03) :80-86
[7]   超越制度建构与秩序内生——和谐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J].
段绪柱 .
行政论坛, 2010, 17 (02) :74-77
[8]   乡村秩序的基本逻辑 [J].
吴思红 .
中国农村观察, 2005, (04) :65-73
[9]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J].
丘海雄 ;
张应祥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1) :118-125
[10]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刘少杰,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