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感性秩序崩解及其重构

被引:14
作者
李远行
杨勇
余聆溪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理性秩序; 感性秩序; 乡村秩序; 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基于自然秩序的感性秩序,贯穿于人类社会变迁过程,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形态。对于中国传统共同体性质的乡土社会而言,感性特征更为明显。感性秩序传统型塑了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秩序形态。近代以来,在理性化、商品经济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感性秩序趋于崩解:在社会结构层面,村落社区解构和家庭功能缺损破坏了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基础;在社会行动层面,乡村感性秩序赖以存在的社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从感性秩序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农民行动,充分发掘乡村感性秩序资源,形成国家与农民、市场与乡村社会以及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国乡村秩序重构的基本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95 +9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通三统[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甘阳, 2007
[12]  
西方哲学史[M]. 中华书局 , (美)斯通普夫(Stumpf, 2005
[13]  
共同体与社会[M]. 商务印书馆 , (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 1999
[14]  
通往奴役之路[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A.vonHayek)著, 1997
[15]  
费孝通选集[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著, 1988
[16]  
乡村建设理论 .2 梁漱溟. 世纪出版集团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