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与热带粳稻渗入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性和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3
作者
廖惠红
李容柏
张向军
杨新庆
韦燕萍
李小勇
邓智年
吕维利
魏源文
李杨瑞
机构
[1] 广西农科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3] 广西农科院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
[4] 广西农科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农学院
[5] 广西南宁 
[6] 广西南宁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7]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
[8] 广西南宁 
[9]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
[10] 广西南宁  广西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热带粳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恢复系; 温敏核雄性不育系; 基因渗入; SSR; RAPD;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05.01.002
中图分类号
S511.2 [按米的粘性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3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与9个热带粳稻基因渗入恢复系组配27个杂交稻组合,对杂种优势和产量构成主要因素与亲本间的SSR和SSR RAPD分子遗传距离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筛选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稻与热带粳稻渗入系的杂种后代中,多数组合的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和穗长呈现正竞争优势;杂种比对照的产量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每穗结实粒数的增加。在产量构成要素中,每穗实粒数与亲本间的SSR和SSR RAPD分子遗传距离显著相关,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之不显著相关,表明在籼稻与热带粳稻渗入系间的杂交稻组合中可以通过增加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增加杂种的每穗粒数,提高杂种的产量优势。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桂118S×T511"和"T1S×R138"两个杂交水稻组合示范产量分别比对照特优63增16 3%和6 7%,其亲本间的SSR遗传距离分别为0 83和0 71,亲本间分子多态性分别达到51 4%和42 8%,表明适当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选育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杂交水稻超高产特性研究 [J].
谢华安 ;
王乌齐 ;
杨惠杰 ;
杨高群 ;
李义珍 .
福建农业学报, 2003, (04) :201-204
[2]   RAPD分子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J].
张培江 ;
才宏伟 ;
李焕朝 ;
杨联松 ;
张德泉 ;
白一松 ;
胡兴明 ;
许传万 .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06) :697-700+704
[3]   爪哇稻Lemont的特征特性及用其配组改良早籼稻品质 [J].
吴殿星 ;
夏英武 ;
舒庆尧 .
浙江农业学报, 2000, (02) :15-18
[4]   用微卫星DNA标记检测中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 [J].
李云海 ;
肖晗 ;
张春庆 ;
胡国成 ;
于永红 ;
贾继增 ;
孙宗修 .
植物学报, 1999, (10) :38-43
[5]   福恢964配组和应用简报 [J].
黄利兴 ;
游年顺 ;
雷捷成 ;
雷上平 ;
叶润生 ;
郑长林 .
福建稻麦科技, 1998, (02) :25-26
[6]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7]   协优赣20(协优1666)的选育和应用 [J].
肖晓春 ;
王云基 ;
肖诗锦 .
江西农业学报, 1997, (03) :69-73
[8]   华南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前景和对策 [J].
李丁民,覃惜阴, 绮琳,陈彩虹,粟学俊 .
广西农业科学, 1996, (03) :105-106
[9]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周开达 ;
马玉清 ;
刘太清 ;
沈茂松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4) :403-407
[10]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特青的选育 [J].
罗孝和,邱趾忠,李任华,白德朗 .
杂交水稻, 1994, (0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