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17
作者
王琼 [1 ]
毕晓辉 [1 ]
张裕芬 [1 ]
杨成军 [2 ]
洪盛茂 [2 ]
焦荔 [2 ]
冯银厂 [1 ]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2]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能见度; 大气颗粒物; 消光组分; 粒径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10年8月在杭州市朝晖、云栖、杭钢和下沙4个点位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对其主要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SO42-、NO3-、NH4+、OC和EC等.同时在朝晖点位对多种气态污染物和多个气象要素进行了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能见度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M2.5、RH、SO2和NO2均与能见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4个监测点位颗粒物浓度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9.0~10μm粒径段.以3.3μm为粗细颗粒的分界线,不同监测点位PM10中粗、细颗粒所占比例均等.水溶性离子消光组分的浓度大小顺序为:SO42->NH4+>NO3-.SO42-、NO3-和NH4+均显单峰结构,SO42-和NH4+的峰值出现在0.4~1.1μm的粒径段,NO3-峰值出现在5.8~10μm粒径段.OC显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粒径段;EC显双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2.1~3.3μm范围内.因而,要解决杭州的能见度问题,应减少细颗粒物,尤其是粒径<1.1μm的颗粒物的污染.NO3-、SO42-、OC和EC对杭州市颗粒物消光能力相对贡献率之比为2.2%:13.7%:29.8%:43.8%.因此要有效控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的降低趋势,首要的就是控制EC的主要排放源,即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济南市秋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研究 [J].
于阳春 ;
董灿 ;
王新峰 ;
杨凌霄 ;
王文兴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4) :561-567
[2]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和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李杏茹,王英锋,郭雪清,王跃思.环境科学. 2011(02)
[3]   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及组分的粒径分布 [J].
范雪波 ;
刘卫 ;
王广华 ;
林俊 ;
伏晴艳 ;
高松 ;
李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 (01) :13-18
[4]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J]. 王广华,位楠楠,刘卫,林俊,范雪波,姚剑,耿彦红,李玉兰,李燕.环境科学. 2010(09)
[5]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与能见度的关系 [J].
姚剑 ;
王广华 ;
林俊 ;
范雪波 ;
耿彦红 ;
位楠楠 ;
单健 ;
李燕 ;
刘卫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04) :17-21
[6]   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J].
陈义珍 ;
赵丹 ;
柴发合 ;
梁桂雄 ;
薛志钢 ;
王贝贝 ;
梁永健 ;
陈瑜 ;
张萌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07) :967-971
[7]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包贞 ;
冯银厂 ;
焦荔 ;
洪盛茂 ;
刘文高 .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 (02) :44-48
[8]   广州冬季大气消光系数的贡献因子研究 [J].
陶俊 ;
张仁健 ;
许振成 ;
陈来国 ;
朱李华 ;
韩静磊 ;
曹军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5) :484-490
[9]   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与主要因子的分析 [J].
洪盛茂 ;
焦荔 ;
何曦 ;
包贞 ;
孙鸿良 ;
徐鸿 ;
马万里 ;
杨乐 ;
何纪平 .
中国粉体技术, 2009, 15 (02) :56-61
[10]   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与主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J].
俞新华 ;
焦荔 ;
包贞 ;
洪盛茂 ;
杨乐 ;
张丽娜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 30 (12) :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