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框架

被引:19
作者
成功
张家楠
薛达元
机构
[1]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传统生态知识; 民族生态学; 资源管理; 分析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8 [少数民族经济];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3 ;
摘要
传统生态知识是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国内的相关研究正是方兴未艾。通过文献查询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介绍了国外已有的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框架的3个模型:知识-实践-信仰的三角形框架;本土经验知识-资源管理知识-社会制度知识-世界观知识的四椭圆框架;事实观察-管理体系-旧有及当下利用-伦理价值-文化特征-宇宙观的五边形框架。结合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立体的传统生态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模型,强调了传统生态知识的动态特征,将民族对于自然的被动认识和主动认知、民族人际关系规范、民族的哲学与伦理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传统生态知识进行了分类,从而为民族生态学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建议。最后总结了这个立体的传统生态知识分析框架的意义,并建议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和应用民族生态学。
引用
收藏
页码:4785 / 479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1 条
[21]  
Knowledg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J] . Fikret Berkes,Nancy J. Turner.Human Ecology . 2006 (4)
[22]   Adaptive comanagement for building resilience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J].
Olsson, P ;
Folke, C ;
Berkes, F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34 (01) :75-90
[23]   Rethinking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J].
Berkes, F .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4, 18 (03) :621-630
[24]   气候灾变与乡土应对:龙脊壮族的传统生态知识 [J].
付广华 .
广西民族研究, 2010, (02) :84-92
[25]   《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履约的进展与趋势 [J].
张丽荣 ;
成文娟 ;
薛达元 .
生态学报, 2009, 29 (10) :5636-5643
[26]   哈尼梯田水文化及其保护初步研究 [J].
王龙 ;
王琳 ;
杨保华 ;
李靖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08) :42-44
[27]   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 [J].
姚敏 ;
崔保山 .
生态学报, 2006, (07) :2115-2124
[28]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对湿地植物的传统利用 [J].
方利英 ;
刘宏茂 ;
崔景云 ;
许再富 .
生物多样性, 2006, (04) :300-308
[29]   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 [J].
郭家骥 .
民族研究, 2006, (02) :57-65+109
[30]   云南黄连的传统种植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价值 [J].
黄骥 ;
龙春林 .
生物多样性, 2006, (01)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