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被引:86
作者
张金带
徐高中
陈安平
王成
机构
[1] 核工业地质局
[2] 核工业研究所
[3] 核工业大队
关键词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 伊犁盆地; 吐哈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成矿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9.14 [铀];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吐哈盆地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 [J].
徐高中 .
铀矿地质, 2003, (03) :137-140+147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前景分析 [J].
陈法正 .
铀矿地质, 2002, (05) :287-294
[3]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古植被与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探讨 [J].
张代生 ;
付国斌 ;
秦恩鹏 ;
侯全政 ;
李兴亮 .
现代地质, 2002, (02) :147-152
[4]   吐哈盆地板块构造条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张恺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4) :261-265+344
[5]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J].
张国伟 ;
李三忠 ;
刘俊霞 ;
滕志宏 ;
金海龙 ;
李伟 ;
黄先雄 ;
吴亚红 .
地学前缘, 1999, (04) :203-214
[6]   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J].
陈戴生,王瑞英,李胜祥 .
铀矿地质, 1997, (06) :327-335
[7]  
天山活动构造[M]. 地震出版社 , 邓起东等著, 2000
[8]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何登发,赵文智著, 1999
[9]  
吐哈盆地煤系油气田形成和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吴涛,赵文智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