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途径

被引:13
作者
闫海霞
张宝石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玉米; 种质扩增; 改良; 创新;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6.03.006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针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群体改良、地方种质资源潜力的挖掘、热带亚热带优良种质的引进和利用、野生玉米的驯化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玉米P群自交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评价 [J].
王元东 ;
陈绍江 ;
邢锦丰 ;
段民孝 ;
王继东 ;
张春原 ;
郭景伦 ;
赵久然 .
玉米科学, 2005, (02) :35-38+44
[2]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J].
李高科 ;
潘光堂 .
玉米科学, 2005, (02) :3-7
[3]   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品种及其子粒颜色多样性分析 [J].
伍少云 ;
孙荣 ;
奉有壁 .
玉米科学, 2004, (S1) :14-16
[4]   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J].
周小辉 ;
杨贤成 ;
岳尧海 ;
高智勇 .
玉米科学, 2004, (04) :35-38
[5]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 [J].
王元东 ;
段民孝 ;
邢锦丰 ;
王继东 ;
张春原 ;
郭景伦 ;
赵久然 ;
陈绍江 ;
不详 .
玉米科学 , 2004, (02) :10-12+15
[6]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J].
荣廷昭 ;
李晚忱 ;
潘光堂 .
玉米科学, 2003, (S2) :42-53
[7]   贵州山区玉米地方种质的改良创新对策及利用途径探讨 [J].
彭忠华 ;
顾金春 ;
戴保威 .
种子, 2003, (04) :67-69
[8]   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 [J].
杜娟 ;
王罡 .
玉米科学, 2003, (02) :28-31
[9]   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陈彦惠 ;
张向前 ;
常胜合 ;
吴连成 ;
吴建宇 ;
席章营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3) :248-253
[10]   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远缘杂交选育玉米杂交种的研究 [J].
王启柏 ;
宋建成 ;
李常保 ;
郭风法 ;
不详 .
华北农学报 , 2002, (S1) :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