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及功能意义

被引:8
作者
戴桂林
宋玉良
郑智良
欧阳哲
机构
[1] 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丘脑; 弓状核; 室管膜; 免疫细胞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神经元胞体,纤维及串珠样膨体的分布。胞体位于弓状核、下丘脑前核的腹侧、视上背侧连合、室周层的腹侧区及乳头体核腹侧。纤维及串珠样膨体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串珠样膨体在室旁核和室周层密集。串珠样膨体贴室管膜分布,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毯,有的穿行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或穿过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至第三脑室腔。在第三脑室侧壁的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偶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细胞。室旁核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反应串珠样膨体可能作用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控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和释放。室周层的串珠样膨体直接与脑脊液接触可认为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元释放分泌产物的另一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137 +1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弓状核和正中隆起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机能意义 [J].
朱长庚 ;
邓德忠 ;
卢金活 ;
刘庆莹 .
解剖学报, 1985, (02) :137-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