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60
作者
刘英 [1 ]
赵荣钦 [2 ]
焦士兴 [3 ]
机构
[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土地利用; 河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源/汇状况是影响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该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碳源/汇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模型;采用1999-2008年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河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汇状况及其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源;2003年以来河南省城市建设用地加速扩张,造成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2)河南省土地利用碳吸收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农作物是最主要的碳汇;(3)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为56.46 t/(hm2.a),而耕地的碳汇能力最强,为9.17t/(hm2.a)。(4)1999年以来,地均碳排放强度呈加速增长趋势,而同时期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则呈下降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57+162 +1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J].
张秀梅 ;
李升峰 ;
黄贤金 ;
李颖 .
资源科学, 2010, 32 (04) :768-775
[2]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J].
谢鸿宇 ;
陈贤生 ;
林凯荣 ;
胡安焱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29-1735
[3]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
[4]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5]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J].
赵荣钦 ;
秦明周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1-6+11
[6]  
低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 国土资源部. http://www,mlr,gov,cn/tdsc/lltt/200912/t20091228131048,htm .
[7]  
The mysterious missing sink. Schindler D W. Nature . 1999
[8]  
Oceanic uptake of fossil fuel CO2: carbon-13 evidence. Quay PD, Tilbrook B, Wong CS. Science . 1992
[9]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 TO, Marland G.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2
[10]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 Tristram O West,Gregg Marland. &nbsp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