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风速变化趋势

被引:26
作者
马芹 [1 ]
张晓萍 [1 ,2 ]
万龙 [1 ]
马瞳宇 [1 ]
孙艳萍 [1 ]
徐金鹏 [1 ]
雷泳南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黄土高原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1.7 [风];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5 a趋势滑动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2.17、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均风速逐渐减小。②黄土高原平均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最大风速为5级或5级以上的发生日数减少。大风频率从1970年代至2000年代呈显著减少趋势,风蚀区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10%以上,水蚀风蚀交错区减少1%~5%,到2000年代,大多数站点的大风频率均降低为<2%。③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多,而水蚀区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少。根据大风年均发生日数,将大风天气划分为大风天气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10 d)、较多区(10~50 d)、多发区(50~100 d)和频发区(>100 d)。大风较多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其次是较少区,无频发区。70年代至90年代,风蚀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站点大多为大风较多区,其中70年代中宁和包头为大风多发区;200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转为大风较少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123 / 213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 [J].
贾文雄 ;
何元庆 ;
李宗省 ;
庞洪喜 ;
院玲玲 ;
宁宝英 ;
宋波 ;
张宁宁 .
地理学报, 2008, (03) :257-269
[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瞬间最大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 [J].
马淑红 ;
戈峰 ;
陈晓光 ;
薛洁 ;
云娟 .
资源科学, 2007, (04) :46-53
[3]   柴达木盆地北部风速对尘暴事件降尘的影响 [J].
强明瑞 ;
肖舜 ;
张家武 ;
陈发虎 .
中国沙漠, 2007, (02) :290-295
[4]   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J].
马柱国 ;
邵丽娟 .
大气科学, 2006, (03) :464-474
[5]   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 [J].
李林 ;
李凤霞 ;
郭安红 ;
朱西德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79-85
[6]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J].
任国玉 ;
郭军 ;
徐铭志 ;
初子莹 ;
张莉 ;
邹旭凯 ;
李庆祥 ;
刘小宁 .
气象学报, 2005, (06) :942-956
[7]   西北地区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J].
李耀辉 ;
张存杰 ;
高学杰 .
中国沙漠, 2004, (06) :55-63
[8]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何金海 ;
虞俊 .
气象学报, 2004, (02) :228-236
[9]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J].
邱新法 ;
刘昌明 ;
曾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4) :437-442
[10]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J].
唐克丽 .
中国水土保持, 2000, (11) :13-1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