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遮荫树种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29
作者
王丽娟 [1 ,2 ]
朱兴正 [3 ]
毛加梅 [3 ]
汪云刚 [3 ]
刘德和 [3 ]
高丽洪 [4 ]
唐建维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4] 西双版纳州科技情报研究所
关键词
茶园; 复合生态系统; 土壤; 茶叶品质;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1.08.025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通过对杉木+茶、樟树+茶、山苍子+茶三种间作茶园的土壤状况(养分、水分、容重)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与纯茶园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可有效提高表土层(0~2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可改善土壤水分和容重,而杉木+茶的土壤养分(全钾除外)和水分含量偏低;三种间作茶园中茶叶的咖啡碱含量都高于纯茶园,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纯茶园,其中杉木+茶间作茶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和樟+茶间作茶园的酚氨比显著低于纯茶园(ANOVA,p<0.05)。茶叶质量以樟+茶间作茶园中的茶叶品质最优。在三种间作茶园中,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较杉木+茶间作茶园更适宜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茶区推广种植。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J].
陈子聪 ;
颜明娟 ;
林琼 ;
李晓玲 .
茶叶科学技术, 2009, (03) :12-15
[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J].
巩雪峰 ;
余有本 ;
肖斌 ;
陈婵婵 ;
金珊 .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 (12) :2485-2491
[3]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J].
彭萍 ;
杨水平 ;
李品武 ;
侯渝嘉 ;
胡翔 ;
徐进 .
茶叶科学, 2007, (03) :265-270
[4]   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于小军 ;
张剑 ;
刘燕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03-1207
[5]   稻草覆盖对红壤丘陵茶园的生态调控效应 [J].
肖润林 ;
彭晚霞 ;
宋同清 ;
王久荣 ;
夏艳珺 ;
汤宇 .
生态学杂志, 2006, (05) :507-511
[6]   亚热带红壤丘陵茶区茶-杉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探析 [J].
董成森 ;
肖润林 ;
彭晚霞 ;
彭佩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2) :198-202
[7]   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生态学基础 [J].
张洁 ;
刘桂华 .
经济林研究, 2005, (03) :5-8+31
[8]   杉阔混交林地土壤肥力研究综述 [J].
刘世农 ;
余泓 ;
李曙明 ;
韦小丽 .
林业科技开发, 2005, (05) :4-6
[9]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J].
王恒明 ;
吴凌志 ;
周茂山 .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02) :139-141
[10]   植物之间互作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J].
秦娟 ;
上官周平 ;
不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5, (03) :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