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中生代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17
作者
楼法生
舒良树
王德滋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 岩石地球化学; 武功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形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的山前低地。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具三层结构,由脆性变形带、低绿片岩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分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并影响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功山是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南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引用
收藏
页码:264 / 2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江西武功山中生代变质核杂岩的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 [J].
舒良树 ;
王德滋 ;
沈渭洲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3) :306-311
[2]   华南武功山中生代伸展构造 [J].
舒良树 ;
孙岩 ;
王德滋 ;
MFauret ;
JCharvet ;
PMonie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5) :431-438
[3]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于在平 ;
孙勇 ;
周鼎武 ;
郭安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193-200
[4]   造山后伸展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张家声 .
地学前缘, 1995, (01) :67-84
[5]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宋鸿林 .
地学前缘, 1995, (01) :103-111
[6]   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构造研究述评 [J].
朱志澄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3) :1-9
[7]   中蒙边界区新发现的特大型推覆构造及伸展变质核杂岩 [J].
郑亚东 ;
王士政 ;
王玉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 (12) :1299-1305+1347
[8]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9]  
Characteristicsofmetamorphiccorecomplex,southernArizona. DavisGH. Abstr.withprograms,Geol.Soc.Am .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