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

被引:17
作者
张健军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转折复句; 反预期; 明示—推理; 明示成分; 礼貌原则;
D O I
10.13724/j.cnki.ctiw.2013.04.002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了转折复句的反预期表达现象。正面语境效果赋予了新信息以预期或反预期的属性,在反预期的表达方式上,小句是"隐含",转折复句则是"明说",在具体表达过程中,ICM对预期具有阻塞作用,转折复句也满足了对方的核心关联期待。在转折复句的"明示-推理"模型下,有五种反预期信息的明示成分,其明示程度、处理努力间形成了方向相反的等级序列。在现场评论的口语环境中,明示成分共现的背后隐含着两条倾向性规律,由此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礼貌现象同样具有解释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54 / 46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 [J].
张谊生 .
语言科学, 2011, 10 (05) :497-510
[2]   “X倒是X”小句及其对答联系项功能 [J].
张健军 ;
吴长安 .
语言科学, 2011, 10 (02) :205-218
[3]   “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 [J].
张健军 ;
吴长安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03) :57-63
[4]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篇识解模型 [J].
廖巧云 .
外语学刊, 2008, (03) :38-43
[5]   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 [J].
袁毓林 .
当代语言学, 2008, (02) :109-121+189
[6]   表示转折关系的“不过”和“就是” [J].
王岩 .
汉语学习, 2007, (05) :92-96
[7]   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 [J].
方梅 .
中国语文, 2005, (06) :495-507+575
[8]   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 [J].
吴福祥 .
中国语文, 2004, (03) :222-231+287
[9]   预设的认知研究 [J].
王文博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01) :34-39+81
[10]   礼貌的关联论初探 [J].
冉永平 .
现代外语, 2002, (04) :3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