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75
作者
常青
王仰麟
吴健生
李双成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4] 广东深圳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人工神经网络; 深圳市;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07.04.004
中图分类号
F293.2 [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我国耕地利用压力区域差异的RBF模型判定 [J].
李春华 ;
李宁 ;
史培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5) :67-71
[2]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
邵晓梅 ;
刘庆 ;
张衍毓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2) :85-95
[3]   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 [J].
郑新奇 ;
王筱明 ;
王爱萍 ;
张波 .
资源科学, 2005, (06) :71-75
[4]   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J].
刘耀林 ;
焦利民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 (04) :283-287
[5]   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 [J].
李双成 ;
吴绍洪 ;
戴尔阜 .
生态学报, 2005, (03) :621-626
[6]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 [J].
张富刚 ;
郝晋珉 ;
姜广辉 ;
丁忠义 ;
李新波 ;
李涛 .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01) :23-29
[7]   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 [J].
王梅 ;
曲福田 .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06) :22-27
[8]   旱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 [J].
宋松柏 ;
蔡焕杰 .
生态学报, 2004, (11) :2509-2515
[9]   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 [J].
林坚 ;
陈祁晖 ;
晋璟瑶 .
中国土地, 2004, (11) :5-8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J].
章其祥 ;
孙在宏 ;
沈剑荣 ;
冯雪渔 ;
范宇 ;
张侠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