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8 条
长江中游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李莎
[1
]
熊飞
[1
]
王珂
[2
]
段辛斌
[2
]
刘绍平
[2
]
陈大庆
[2
]
机构:
[1]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四面六边透水框架;
护岸工程;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15.06.011
中图分类号:
TV861 [护岸、护坡、沉排、石笼];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81504 ;
071012 ;
0713 ;
摘要:
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9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