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12
作者:
张在亭
[1
]
刘恩梅
[1
]
刘岚
[1
]
谢晓虹
[1
]
陈沅
[1
]
黄英
[1
]
王刚
[1
]
沈叙庄
[2
]
杨永弘
[2
]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来源: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儿童;
肺炎链球菌;
耐药;
抗生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446.5 [微生物学检验];
学科分类号:
100208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SP)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964株SP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30株耐药SP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分析SP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表达。结果共分离获得964株SP,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青霉素(实为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1.8%、90.0%和61.0%,多重耐药率十分严重,占93.2%,主要是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青霉素(实为苯唑西林)耐药;其中绝大多数SP临床分离株对氧氟沙星、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分析30株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耐药的SP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24株同时具有erm基因和mef基因,4株只有erm基因,1株只有mef基因,1株未检测到erm或mef基因。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重庆地区小儿SP临床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国内其他地区高,耐药模式以红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青霉素(实为苯唑西林)为主。erm基因介导的靶修饰作用和mef基因介导的外流排出机制的共同作用是重庆地区SP临床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的耐药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38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