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地体东江口花岗岩及其基性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67
作者
弓虎军
朱赖民
孙博亚
李犇
郭波
王建其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包体; 南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商丹与勉略缝合带之间的南秦岭中部,其中存在大量基性暗色微粒包体。锆石的LA-MC-ICPMS联机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23Ma,其包体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22Ma,与寄主岩体大致同时形成,指示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岩石圈构造体制属性从挤压-伸展转变发生在220Ma左右。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南秦岭晚三叠纪花岗岩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亏损的幔源岩浆与南秦岭(或扬子)的基底地壳物质可能为南秦岭地区晚三叠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它们的形成起因于秦岭造山带在主造山期后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大约220Ma开始,南秦岭岩石圈构造应力性质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底侵于下地壳,诱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过程中,幔源岩浆与寄主岩浆发生成份的交换,两种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完全混溶,最终形成寄主岩体和暗色基性微粒包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029 / 304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51]  
The Lu-Hf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chondrit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mantle-crust system[J] . Janne Blichert-Toft,Francis Albarèd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1997 (1)